走进社区 找回孩子 连结关系的渴望
这一天,槟城大山脚巴刹来了一群孩子。
孩子身旁没有爸爸妈妈,也不买菜,有的手里享着笔记本,有的举起相机拍照,围拢在不同的鱼摊上问东问西:这条鱼多少钱?为什么鱼这样订价?
为什么鱼的价格会上下下下?什么东西影响鱼的价格?
摊贩们被孩子机关枪般的提问逗笑了,却仍耐
心回答。
这是槟城社区艺术教育组织 Art-ED 举办的半日社区导向学习取径(Community-Based Learning.
CBL)活动,抛出鱼价浮动的议题,把孩子带进巴刹,透过观察、访问、互动、聆听、记录寻找答案。
“最终的目的,是让孩子重新与他生活社区的不同关系重新连结。”Art-ED 执行长曾玉萍解释。
为什么我需要知道?
随着现代化与科技化生活渗透,孩子每天的生活足迹围绕在家、学校、补习中心或才艺中心,以及虚拟的网络世界。哪里是社区,已经难以界定。
而现实生活中可以互动的人仅剩父母、兄弟姐妹、学校老师和同学,社区关系开始从生活线消失。
“问他们问题,他们答不出来,很多时候是因为不知道要讲什么;与其他人互动时,他们很多时候不懂得开口说第一句话。”
对社区事物、社会议题,甚至会发出“为什么我需要知道?为什么我需要关心?”的疑惑。这是曾玉萍带社区教育很常遇到的情况。“这些都是孩子焦虑的表现。”
孩子其实渴望与人连结
她说,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是由不同种族、语言及类型的人所组成,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是彼此连结。
“好像我小时候是住在人民组屋,到处乱跑,
跟很多人互动和学习。”
每个孩子就在跟不同的人互动中成长,学会同理,也学会关怀,进而关心社区的事务,并为了社区的美好而参与及行动,因为社区跟自己有关系。
Art-ED 以社区导向学习的教育策略,尝试打破学校的制式教学,带着孩子走进社区,透过探索、与在地人互动,发掘及看见社区的组成,开拓他们的视野。
“孩子会觉得很好玩,原来可以问人家很多问题,原来学校附近有这些东西,原来马来人有这种文化等等。”从中找到他与社区人事物的连结关系。
更重要的是,原来孩子有很多的可塑性。
比如大山脚那次的巴刹教育活动,其中一名17岁的孩子在活动总结时,用英文写了好长好长的感想,表达自己在跟巴刹安娣安哥互动中的收获。
“后来他的老师很惊讶地问:我带了这孩子4年,他从来不会回馈感想,也不懂得跟陌生人讲话,你们是怎么做到的?”
曾玉萍说,Art-ED 只是打开了孩子与社区连结的机会。她相信,人的本性渴望连接,找到自我位置是一个非常基本的需求,孩子更是如此,社区教育尝试引导孩子从地万认识中建立自我认同。
找到身份的认同
曾玉萍举“我的乔治市”社区计划为例,籍由乔治市的探索,引导孩子探讨整个槟城文化、槟城开埠的历史、乔治市跟我的关系、我们日常的饮食如何融合不同文化的元素等,从个人的自我认同扩大到对槟城这块士地的认同。
“比如槟城的一座神庙,过去可能是孩子玩的地方,他与地方的关系连结很紧密,认同感自然就 强。今天孩子没有地方记忆,我们就转而让他认识神庙跟道教和佛教的关系,再比较它与其他文化宗教如清真寺的差别,询问生活中曾在哪里见过等等,引导他们思考:我跟它的关系是什么?我跟不同族群有什么关系?我是谁?”
她说,安抚孩子内在的身份认同需求,是必要的。孩子找到自己,建立起“我想我是可以的”自信。
让孩子认识自己的社区
Art-ED 最早是理科大学(USM)一群艺术系讲师为了抵抗学校教育不断缩减艺术科目,于1999年成立的非政府组织,主要宗旨是提供孩子艺术教育的机会,之后才慢慢扩大至以艺术作为工具,让槟城乔治市的居民和孩子认识自己居住的地方。
2000年槟城/政府全面废除(屋租统制法令)。齐沿市很多原生居民因承坦不起随市价浮动后的房 祖而拟离,于是 Art-ED 在 2001年限开了“城市小孩”(Anak-Anak Kota)艺术计划,由艺术家带着 孩子 记录自己居住的社区历史和故事等恕,这个计划一做9是10年。“今天乔治市已经很少原生居民,学校的孩子 也大都来自外明或更远的地区,我们的社区教育于 是重新调浆,不再是聚焦在我的城市,或我公公婆 装唇住的深,而是槟奶这块我们共有的士地。”
2006年起,Art-ED 走出乔治市,将社区教而 的触角死伸到傧岛以外的地区,包括浮罗山背、北 海、次山阳、高渊,甚至敬历州玲珑谷鸡地,让社 区数育的种子在不问地区开花。
从社区踏查,到情谊养成
社区记录是 Art-ED 很常来用的教育方法。曾玉 萍解释,看时间长短,有些是半天的活动,有些是1 天的工作功,有些是3到7天不得的生活营,活动 的没计也不一样。
如果是好几天的课程,Art-ED 会使用文化 器 (Cultural Mapping)的方式一步步帮着孩子从社区 踏查、观究、研究,用文字、摄影、统图记录社区,再标志出社区重要的级点,最后以艺术创作出一送 社区地图。
Art-ED 于2023年出版了《万山》(Bansan)实游,那是一款让孩子体验巴刹维贩日常的灾游,成为他们带孩子走进巴刹的社区教育工具之一。
“让孩子玩过灾游后,针对游戏中的河价还价 还原到实然巴刹,透过采访及记录了解实际的来买 远作机制。”
更重要的是,让孩子与不同语言、族群的孩子互动,学习如何与其他人沟通协作、你谅回理,建立团队滋识,弥补学习顾失的组列合作。